- 2022-7-1 2023年武漢市非物質文...
- 2022-6-8 科技項目申報
- 2022-6-9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 2022-6-9 合肥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 2022-6-8 發明專利申請
馬鞍山行業資訊
近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悉,馬鞍山市等6市成功入選新一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至此,全國共有47家地級城市獲此殊榮(另有14個副省級城市和9個縣級城市),同時,馬鞍山市也是繼合肥、蕪湖之后全省第三個入選城市。
2008年,馬鞍山市開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城市創建工作;2009年,被認定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市;2011年,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市驗收通過;2012年,進入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培育階段;2014年,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培育階段驗收通過;2015年,進入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創建階段;2018年,入選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這其中,我市連續5年榮獲國家試點城市工作先進集體稱號,連續7年獲全省市級知識產權工作考核*。
十年來,在市委市*的堅強領導和上級知識產權部門的大力指導下,我市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對照國家考核指標體系開展自查自糾、補缺補差,促進了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做法是:
一、以示范創建為指引,凝聚工作力量
我市圍繞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的目標,加強工作領導,強化機構建設,推動人才隊伍建設,創建力量得到加強。
完善領導機制。市*先后建立市知識產權聯席會議制度和市創建知識產權示范市領導小組,市長、分管市長分別牽頭負責,加大對全市知識產權工作的領導,加強部門間分工協作與配合,統籌推進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創建工作,*終獲得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稱號。同時,加大對縣區(園區)知識產權工作的指導、考核,取得較大進展。截至目前,推動和縣在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考核*基礎上獲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慈湖高新區在省首批知識產權示范培育園區考核*后,又躋身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行列。當涂縣、雨山區分別通過省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試點縣驗收,當涂縣經濟開發區入選第二批省知識產權示范培育園區。
強化機構建設。原市專利局更名為市知識產權局,級別副縣級,人員編制由3名擴編至8名,并成立馬鞍山市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掛靠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單列事業編制4名,具體業務接受市知識產權局指導。同時,推動縣區加強隊伍建設。目前,和縣設立副科級知識產權局,編制4人;當涂縣知識產權局(副科級)為縣經科信委內設機構,編制2人;含山縣知識產權局,核定非編人員2人(*購買服務);市轄區及園區知識產權局與科技局(經發局)合署辦公,強化人員配備。此外,市知識產權局還牽頭先后赴省內各市以及江浙滬等地學習,充分借鑒外地經驗做法,并鼓勵縣區(園區)相互之間交流、學習。
打造人才隊伍。我市先后組織105人次參加國家專利代理人資質考試,共50人取得資質,考試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成立專利工程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開展專利工程師申報評審工作,截至2017年底,我市擁有專利工程師109人,占全省總數16.7 %;通過建立市知識產權專家庫、知識產權專家講師團等形式,緊密聯系全市知識產權相關專家,目前入庫本地專家39位;出臺《馬鞍山市企業專利聯絡員管理辦法(暫行)》,每年調整充實全市企業專利聯絡員隊伍,加強工作指導,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企業專利聯絡員301名,其中56人次獲年度省*聯絡員稱號。此外,推薦1人入選全國知識產權人才工程百名高層次人才培養人選,7人入選第一期全國專利信息實務人才庫等。2017年,市知識產權局被評為全國知識產權系統人才工作先進集體。
二、以政策投入為抓手,夯實工作基礎
我市以完善專利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為抓手,*化管理與服務,搭建服務平臺,推動全市專利工作逐步走向深入。
加大政策投入。市*出臺了《馬鞍山市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意見》《加快推進全市專利工作發展的指導意見》《馬鞍山市專利權質押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開展全市重大經濟科技活動知識產權評議工作的指導意見》《馬鞍山市專利資助辦法(暫行)》《推進馬鞍山市科技保險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完善了我市政策體系,并加大了資金投入。從2012年起,我市將原切塊100萬元的專利授權資助納入全市政策兌現中統一安排,并向專利運用、保護方面延伸。2013年全市專利工作投入1394.35萬元,2017年3451萬元。市財政還拿出2000萬元設立市專利貸風險資金池,解決代償風險問題。此外,積極幫助我市單位爭取省級專利資助,2017年,共爭取省級資金613萬元,進一步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熱情和活力。
*化管理方式。我市率先在全國率先開發、使用專利信息移動服務系統軟件——“專利掌中寶”,方便現場查驗專利信息,為查處假冒專利提供了極大便利,目前,在安徽、重慶等地推廣使用;率先在全省開展專利代理案卷質量評議活動,組織專家對執業機構的代理案卷隨機抽取、盲評打分,向社會公布,并對*案卷予以獎勵;率先開發運行專利資助網上申報系統和專利申請費用減緩證明網上服務系統,當年在線辦理減緩證明2117件,專利資助2876件、金額998.35萬元,有效節省服務對象的時間和精力,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率先開發專利統計監測分析系統,并通過加強年度考核、分工包片指導、編排專利排行榜等手段,推動全市專利創造迅速提升:2017年,全市發明申請5571件,是2008年的34倍;發明授權970件,是2008年的18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6件,居全省第三;專利電子申請率99.25%,居第一。
搭建服務平臺。我市率先在全省建設集專利信息咨詢、利用、維權援助為一體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并與知識產權出版社合作,購置中國專利全庫和全球專利摘要庫,面向全市提供專利信息查詢、下載等服務;成立國家區域專利信息服務(南京)中心馬鞍山分中心,引進市外專利信息人才資源開展服務;依托馬鞍山鋼之家公司建立市專利信息服務中心,為華菱汽車、泰爾重工等企業定制開發專題專利數據庫等。同時,通過政策激勵、工作引導、打擊非法代理等,大力扶持本地服務機構發展,支持高水平知識產權服務機構來馬設立分支機構,截至2017年底,全市專利服務機構10家、外地備案服務機構20家,從業人員102人。
三、以服務企業為重點,提升工作能力
我市圍繞服務企業,著力提升企業的專利創造數量、質量,專利運用、管理能力等。
鼓勵量質同升。通過實施專利掃零、培育專利大戶等方式,推動企業加大專利創造。2017年,全市企業專利申請
8671件、授權3450件,分別占總量85.72%、85.21%,成為我市專利創造“主力軍”。同時,著力推動企業申報省級以上專利獎,促進企業從專利申請時就注重抓專利質量。同時,專利質量大幅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獲中國專利獎12項。唐氏螺紋公司唐宗才還榮獲中國發明協會第八屆“發明創業獎·人物獎”,實現我市“零”的突破。在五屆省專利獎評審中獲獎38項,其中10項專利金獎, 分別占全省總獎項的12.34%、14.08%。
促進專利運用。鼓勵企業加強專利運用,充分實現專利產業化、商用化價值,完善專利金融服務,推動專利投融資、專利保險工作。2013年,中鋼天源公司“一種磷酸鐵的制備方法及其產品”專利評估作價360萬元,折股30%,與安徽安納達鈦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資設立了銅陵納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刷新了我省專利投資新紀錄;鼓勵企業開展專利權質押貸款工作,截至2017年底,33家次企業辦理專利貸,合計貸款1.77億元。鼓勵企業投保科技(專利)保險,投入保費93.3萬元,實現保額20.45億元。
完善專利管理。鼓勵企業貫徹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國家標準,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專業水平。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29家企業通過省“貫標”驗收,26家企業驗收*,*率90%,占全省的10.3%。另有3家企業通過第三方審核認證。同時,從市級培育起步,打造全市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排頭兵。2017年,我市4家企業入選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3家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勢企業,入選數全省第一。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知識產權示范企業5家,*勢企業7家;省級示范培育企業3家、*勢企業10家;市級示范企業42家,試點企業77家,居全省前列。
推動信息利用。引導、支持我市骨干企業圍繞核心產品和技術開展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利用專利信息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活動中厘清發展方向,防控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已推動馬鋼、華騏環保等企業與國之預警咨詢中心合作開展專利信息分析,并入選省知識產權分析評議項目。截至目前,馬鋼“高速動車走行部”、華騏環保“曝氣生物濾池污水處理技術”項目順利結題,馬鋼“電工鋼”、中冶華天“水處理”知識產權分析項目已完成正準備驗收,十七冶、安徽華菱汽車已初步完成評議報告,國星生化、泰爾重工等企業也著手開始分析評議工作。
四、以借力推動為手段,營造社會環境
整合、利用現有資源,推動我市知識產權保護、培訓教育、宣傳等工作,努力營造崇尚創新、激勵創造的社會環境。
加強執法保護。推動縣區(園區)適格人員積極參加全省專利執法資格培訓及考試,截至目前,全市專利行政執法人員達26人,共開展專利行政執法80余次。2017年,全市立案假冒專利案件66件,專利糾紛案件45件,同比增長164%。建立大學生知識產權志愿者服務隊,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產權保護。建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專家庫,專業領域涉及管理、法律、化工、醫藥、機械、裝備制造等,為全市知識產權案件處理提供智力援助。在全省率先出臺《馬鞍山市專利違法行為舉報獎勵辦法(試行)》,推動社會公眾積極投訴舉報專利違法行為參與專利保護。2016年,我市在全國140個城市的專利執法績效考核排名由第110位上升至第51位,市知識產權局多次榮獲國家、省級專利行政執法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抓好人員培訓。我市知識產權局與組織人事部門合作,將知識產權內容納入黨校干部教育主體班次、干部在線學習、專技人員公共課教育等培訓;依托安徽工業大學建立“馬鞍山市(安徽工業大學)知識產權與創新方法培訓基地”,累計開辦培訓班50多個,培訓6000多人次;引入中國知識產權遠程教育平臺網絡培訓資源,率先在省內建立馬鞍山分站,截至2017年底,已有3000多人在平臺注冊學習;組織全市相關單位、人員參加國家、省局舉辦的各類培訓,推動培訓工作不斷深化。
推進學校教育。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推進知識產權基礎教育指導意見》,培育認定10所市知識產權教育試點學校,組織開展知識產權講座、創新實踐等活動,并推薦市七中成功申報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學校,成為全省唯一一家入選的普通中學。委托本市各高校輪流承辦的方式,先后舉辦了三屆全市大學生專利創造系列大賽,共頒發各類獎項218項,全市在校大學生近萬人次參與。此外,依托文天學院建立“大學生專利創新教育基地”,依托安徽東海機床公司建立“大學生專利創新實踐基地”,探索推動高校專利教育。
強化宣傳傳播。我市著力拓寬知識產權宣傳渠道,每年除大力開展知識產權宣傳周、科技活動周、專利周等集中宣傳活動外,還利用編印有關宣傳冊(頁)、開辦普及講座、設立戶外宣傳牌、制作宣傳傘、微信公眾號推送以及加強媒體、網站宣傳等方式開展普及宣傳活動,提高公眾知識產權意識;聯合市社科聯、市經濟學會舉辦“推動我市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理論研討會”等活動,組織有關各界專家圍繞知識產權內容研討交流,努力擴大知識產權工作在全市的影響,推動逐步形成全社會重視知識產權的輿論氛圍。
- 上一個:市招商局來高新區調研重大項目建設工作
- 下一個:十七冶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再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