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7-1 2023年武漢市非物質文...
- 2022-6-8 科技項目申報
- 2022-6-9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 2022-6-9 合肥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 2022-6-8 發明專利申請
外省市行業資訊
荊州貫標資助政策匯編!荊州市各地市兩化融合貫標獎勵補貼申報指南,如果荊州市沙市區、荊州區、公安縣、監利市、江陵縣、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企業想要申報兩化融合貫標獎補資金的話,可以隨時聯系臥濤科技小編咨詢合作。
代理免費咨詢熱線:18715065127(微信同號)
(臥濤科技:項目申報、知識產權代理、軟件開發、商業計劃書、工商注冊、財稅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體系認證等)
武漢分公司地址:東湖新區茅店山西路創星匯科技園A棟468室
荊州市兩化融合貫標獎勵補貼
國家級試點示范。獲得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國家技術創新示范、國家單項冠軍示范、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示范、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級質量標桿、國家綠色工廠等稱號的企業,獎勵資金50萬元。
省級試點示范。獲得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省技術創新示范、省級隱形冠軍、首次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等稱號的企業,獎勵資金20萬元。
1、監利市兩化融合貫標獎勵補貼
級試點示范。獲得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省級技術創新示范、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省級工業節水型企業及首次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和省經信廳認定的其他稱號的企業,獎勵資金20萬元。對新認定的“兩化融合”試點企業獎勵80萬元
2、沙市區兩化融合貫標獎勵補貼
紡織服裝規上工業企業獲得國家級、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分別一次性獎勵企業或企業高管團隊50萬元、20萬元。
3、洪湖市兩化融合貫標獎勵補貼
對獲得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國家技術創新示范、國家單行冠軍示范、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示范、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平臺、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國家級質量標桿、國家綠色工廠、國家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等稱號的企業,獎勵50萬元。對獲得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省技術創新示范、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省級“隱形冠軍”、首次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平臺、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省級上云標桿企業、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省級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雙創”平臺試點示范等稱號的企業,獎勵20萬元。對獲得荊州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等稱號的企業,獎勵2萬元。
4、江陵縣兩化融合貫標獎勵補貼
獲得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國家技術創新示范、國家單項冠軍示范、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示范、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級質量標桿、國家綠色工廠等稱號企業,縣級配套獎勵資金50萬元;
獲得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省技術創新示范、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首次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等稱號的企業,縣級一次性獎勵20萬元;
對首次認定為省級隱形冠軍示范企業、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的,縣級分別一次性獎勵20萬元、10萬元、5萬元;
對獲得市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稱號的企業,縣級一次性獎勵5萬元。
5、公安縣兩化融合貫標獎勵補貼
支持兩化融合和智能化改造。對首次獲得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示范、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的企業,分別給予30萬元、10萬元獎勵。對獲得國家級或省級制造業“雙創”、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上云標桿企業、智能制造、技術創新、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及其它工業項目試點示范企業,分別給予30萬元和20萬元獎勵。對成功創建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工業企業,給予100萬元、30萬元獎勵。企業“上云”應用達到3項的給予1萬元獎勵。每年遴選10家縣級上云試點企業,每家一次性獎勵2萬元。
6、石首市兩化融合貫標獎勵補貼
對新認定為國家級、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的,分別給予50萬元和20萬元獎勵。
7、松滋市兩化融合貫標獎勵補貼
獲得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省技術創新示范、省級隱形冠軍、首次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等稱號的企業,獎勵資金20萬元。
8、荊州區兩化融合貫標獎勵補貼
獲得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省技術創新示范、省級隱形冠軍、首次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等稱號的企業,獎勵資金20萬元。
荊州市兩化融合貫標申報條件
兩化融合管理體系(GBT/23001)中并沒有限制行業和規模,但根據體系標準要求,應具備以下一些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注冊的企業,財務狀況和運營情況良好;
2、對建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有需求,兩化融合工作具備良好的基礎;
3、企業所屬行業:生產制造類型企業,不限制產品所屬行業;
4、企業人數
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人數在100人左右,如果是生產高度自動化的企業人數則無具體限制;
5、企業銷售收入
體系對銷售收入沒有具體要求,銷售收入達到2000萬元以上較好。
6、企業信息化建設MES(生產制造執行系統)、ERP(企業資源管理計劃系統)、PLD/PDM(企業產品設計研發生命周期管理的軟件)、設備安全管理軟件(煤礦、化工行業安全保障設備管理類型的軟件)、外貿訂單銷售管理(進行銷售管理的軟件)、其他企業特有的能提高生產力,降本增效的各種信息化系統。
7、財務的持續保障
兩化融合需要公司進行資金保障,要求企業近兩年對信息化工業化有持續的資金投入(包括生產設備、信息設備、服務器等)
8、信息化安全方面
企業要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有獨立機房的企業,制定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和機房管理制度。